引渡

[本月經典]

逾越的奧蹟

四月一日  四旬期第五主日

四月八日  聖枝主日

四月十二日 聖週四 耶穌建立聖體聖事

四月十三日 聖週五 耶穌受難日

四月十四日 聖週六 復活前夕

四月十五日 耶穌復活節

耶穌深深知道,天國臨近的實現、救恩事業的成功,必須經過祂的犧牲,被釘十字架而死。於是祂想起一粒麥子必須埋在地下死了,然後結出許多子粒,同樣地自己也必須死後埋在地裡,然後復活起來,傳授人類新的生命。但是耶穌自己面臨死亡,也顯出心神煩亂,於是祂向天父祈禱,一方面祈求脫免苦難的時辰,一方面祂深知天父的旨意是要祂為了救援人類而承受苦難。可見教會的禮儀,始終要信友在四旬期中,念念不忘耶穌的苦難,在祂受難時,西滿被迫背耶穌的十字架,爾後他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富成了基督的跟隨者,代表了後代一切基督徒在耶穌的苦難路上,參與了背十字架救援的工程。

耶穌受難而死、死而復活,復活後的耶穌永遠生活在天主內,猶如祂說的「我是生命」因此祂的復活為相信祂的人,分施永遠的生命,這個生命藉著復活基督不同的媒介分施給人;藉著聖事、聖言、基督賜予生命之神,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

[神父的話]

聖 週(4/8-4/15)

那年的逾越節已近,耶穌邀門徒去耶京過節,並指示安排入城事宜,開啟他一生最重要的時段。眾人所仰慕偉大的先知騎著騾駒緩步入城,事前門徒的積極準備造成了轟動,人們熱烈歡迎賀三那達味之子這種場面看在司祭眼裡真是難以忍受,必須立即加以剷除,於是乎收買了耶穌的門徒,伺機捉拿耶穌,這些詭計已在耶穌的掌控中,但卻沒逃避或刻意揭發,因為這正是祂完成使命的機會;在這過程中吃最後晚餐,建立聖體聖事和門徒溝通的方式;洗腳禮服務的示範、受審的態度;苦路、死亡、復活---都在聖週內發生。我們宜善加準備。

船塢

林布蘭的畫 一個回家的故事   盧雲(曾任哈佛教職)

誰是浪子是揮霍浪蕩的小兒子是懷怨生氣的大兒子?是你是我

林布蘭(荷蘭人)的雙手,曾畫過無數的面龐與手,而在他最後完成的其中一幅畫中(浪子回頭),他畫出了神的手語、神的臉。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他不僅目睹了愛妻的亡故,還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同居的女人,和他鍾愛的兒子提多,結婚不久即以二十六歲的英年早逝。可見的文獻當中從沒描述過他的傷痛,可是我們可以想見「浪子裡的父親」必定流了無盡的淚水,經過漫長、痛苦的掙扎。(原畫由凱薩琳大帝於一七六六年收藏在聖彼得堡隱士園藝術館)

林布蘭畫中小兒子的頭被剃,像個囚犯,破舊的裡衣沒有外袍,涼鞋滑脫的左腳,傷痕可見,腳上的水泡道出了旅程的漫長、困窘。這曾經是個杵逆、魯莽、自滿、無理、風流、離家深入異地,揮霍一切的浪蕩子,而今疲憊、衰殘、羞愧的屈膝在父親的跟前,接受父親溫柔的觸摸,在溫柔中觸摸就是聲音,這聲音是流過許多淚水、心死過好幾回、幾近失明的父親所發的聲音,這聲音在他發覺自己不是豬而是人,是父親的兒子時,微弱的可聽到­你是我的愛子--的聲音。現在父親說「把上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讓我們設宴慶祝,因為我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於是小兒子穿起新袍,如同復活的新人;筵席之邀是與神親密之約,此於耶穌受死前的最後晚餐,更見清楚;在新約聖經結尾,更以盛大的婚宴來描述,可見耶穌說的國是以喜樂的慶宴為重點。

林布蘭把大兒子畫在平台的右邊,父親正欣喜迎納小兒子,他沒有描繪笙歌起舞的喜慶場面,卻以光芒取代歡宴,耀眼的光,籠罩著父親與兒子,他描繪的喜樂是屬神家中的安然喜樂。他也沒有畫出家和田地,用光與暗涵蓋了一切;父親擁抱充滿了光,即是神的家,歌聲舞影都在那裡;而大兒子卻在愛的光環以外,臉上的光影清楚地顯示,自己在家中成了異鄉人,父親對他說:「兒子,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精簡地表達出屬靈爭戰的浩蕩,以及爭戰時存亡絕緒的抉擇,父親的召喚,接受或仍拒不進門,將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掙扎。人們抱怨耶穌「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即以浪子回頭及大兒子的怨恨與法利塞人對質,於是他們只得面對自己的怨氣,並決定當如何回應神對罪人的愛。從胡作非為回轉,遠比自深植於生命深處的冷漠怒氣回轉容易得多,人的憤恨之情並不容易分辨,也不容易用理智去對付,它的破壞力已經附著於那些順服、盡責、守法、努力、犧牲下,似乎不知所以然地與憤恨、抱怨連在一起,每當我們想要發揮無私的自我,就纏於被愛的渴望糾結裡,這是我們真正的窮乏,裡面的大兒子能回家嗎?當我們迷失在忿恨中,落在忌妒中,當我們自求於順服,職責、過的像個奴僕,能回頭嗎?

停泊

慎終追遠    婦女兒童權益

東、西方教會的比較

歐洲自君士坦丁死時(公元三三七年)分裂後,東西教會的命運也不停地向不同方向演變,西方教會因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重視理性、分析;神學走向概念化。在聖三論方面,東方教會認為聖神是聖父經由聖子所發,西方教會在奧斯定影響下,認為聖神是父子共發。政治、思想、教義、及習慣的分歧,埋下了東西教會分裂的種子終於公元一五四年正式分裂。

就整體而言:東方教會重視和諧,注意神學和基督信徒的靈修生活的配合;西方教會則注重概念與分析。就基督學而言東方教會強調降生哲學,重視基督的降生及光榮;西方教會則強調救援神學,重視基督的救援及人的有罪。就教會學而言東方教會重聖神的功能及教會的共融與神化;西方教會不重視聖神的功能,教會較制度化。就教會論而言東方神學注意人的神化;西方神學則注意人自罪惡中脫離。就救援態度而言東方教會是樂觀的,以為在降生的重整中,人人走向得救;西方教會是悲觀的,注重人的原罪與無能。

對世界的看法東方神學以為在降生奧跡中,世界神化了,宇宙是和諧的;西方神學以為因著原罪世界是分裂的。西方教會正在走向法律途徑時,東方教會所注重的乃是主教團的聖事性與共融。不過應當深究討論的是,東方教會如何將主教團的共融在制度上具體地表達出來。第七世紀時,東方教會在Trullo地方召開所謂Quinisexr會議,目的為君士坦丁堡第一與第二屆會議作紀律上的訂定。其文件遵循三個原則:(1)首席權(Primatus),即教會內最高管理權,應屬於五個宗主教。所謂五個宗主教,就是相傳來自宗徒的教區之主教;這五個教區是君士坦丁堡、亞力歷山大、安提約、耶路撒冷與羅馬。(2)雖然教會內最高管理權屬於五個宗主教,但是教會內有所決定時,必須召開地方會議(Synod),徵求地方主教們的意見。(3)整個教會是一個光榮、讚美天主的團體。對於羅馬主教,由於伯鐸與保祿在此獻身致命的緣故,東方教會承認它對整個教會負有特殊的責任,甚至在五個宗主教制度內仍保留了他的特殊地位。不過東方教會所承認的首席權的性質不明確,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不承認羅馬教會在性質上與別的教會有所區分,也不贊同頭與身體的講法。當教會有所決定時,尤其關於信仰問題,應以召開會議的方式決定。每一教會均從聖神領受其恩惠,原則上不必要羅馬教會為他們規定什麼。但在另一方面東方教會也承認,羅馬教會對整個教會有其特殊的地位,這地位是精神上的,即聖依納爵主教所謂的愛德上的首領。引梵二教會憲章22號亦曾概括說明:「按照很古的一種風紀,設立在全世界的主教,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羅馬主教之間,經常在統一、愛德及和平的聯繫下,息息相通;同樣地,他們召集會議,衡量大家的意見,對重要的問題作共同的決定」。這段文字表達了教父時代濃厚的主教共融的意識。

汽笛

時間走廊   2001辛巳 4APRIL

聖週禮儀

4/08~聖枝主日,彌撒前遊行。

4/12~聖週四,晚禱後吃逾越節晚餐(無酵餅、葡萄酒或白開水、羊肉、生菜);八點彌撒、行濯足禮。

4/13~聖週五,守大小齋,下午三點公拜苦路,晚上八點禮儀、大祈禱。

4/14~復活夜,晚上八點燭光禮、復活宣報、彌撒。

4/15~復活節,上午十點大禮彌撒;中午聚餐、活動。

2001、4、1日四旬期避靜

0800­­0900早禱 09001000道理 1000­1115彌撒 11151330午休 13301430拜苦路 14301530|道理 15301630和好聖事

安息日

在希伯來文上的原意是「停止」的意思,是猶太人每隔六天後的第七天,所應當慶祝的節日,它始自每個星期五的傍晚,日落西山之後,至第二天星期六的傍晚為止;在這一天內應停止一切的工作,而從事對天主敬禮,並作適當的休息,不但以色列人,就連他們的奴婢及牲畜,都要在這一天停止工作,甚至連外僑客人和行旅都不例外。安息日源於巴比倫,按照我國相似的陰曆計算,將每月第七、十四、二一、二八列為不祥之日、在這些日子內,君王、司祭、先知、醫生等都應避免作某些工作,以免發生不測,如國王不可吃煮食過或烤過的麵包、不可更換衣衫、更不可著乾淨的新衣、不可獻祭、不可驅車出遊、不可發號施令;司祭者不可公佈神諭;醫生也不可行醫;總之要避免從事任何稱心悅意的事,以策安全,古巴比倫人根據陰曆的計算將每月分成四個七天,故每月有二十八天,不符之處便加閏月,如此月之初一,即月朔之日,常是安息日月圓之日即望日,亦是安息日。

但古巴比倫所謂安息日是不祥之日,在聖經上並無記載,相反的它是敬禮上主,接受上主恩賜的美好時日,由約書的記載,它有兩種意義,消極方面,嚴禁人在安息日上工作;積極方面應視安息日為聖日(出三十8申五12),也因此,安息日多次與召集聖會連接在一起,甚至相提並論(肋二三3,83536、二六2、戶二八182526、二九171235)很明顯的在指出,它主要用意是令人對上主在這一天頂禮膜拜,妥盡宗教的義務(出二十8-10),此外當然也是為要使人的身體從事休息,免得積勞成疾。

週四家庭祈禱

4/05~冒明中 黃采嫻

4/19~孫政美老師

4/26~夏冠群 江敏慧

本堂租借以一樓為限、二樓僅可舉行天主教禮儀,如婚配、或殯葬彌撒等。

汽笛已響,渡口中卻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讓祝福別在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