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節三日慶典
「逾越節三日慶典」(Easter Triduum)的舊名稱是「神聖三日慶典」(Holy Triduum)。在聖週星期四、五、六三日內,教會紀念並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跡:聖安博首先說到「神聖三日慶典」,紀念耶穌受難、安息(死亡)與復活,隨後聖奧斯定也說到「至聖三日慶典」,紀念耶穌被釘、安葬和祂的復活。
這三日慶典是從聖週四晚間的主的晚餐彌撒開始,以復活主日晚禱作結束。因為主的苦難可以說從祂與宗徒們舉行最後晚餐時就開始了:晚餐後祂立刻去山園祈禱,開始飲祂的「苦爵」。
在最初只是在聖週六至星期日的夜間舉行。到第四世紀時,才逐漸發展成為三天的慶祝。在此時期,對耶穌逾越奧跡的慶祝方式,在外在的禮節方面有了顯著的改變:就是趨向於以某種儀式來重演耶穌受難與復活的主要事跡,這種重演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種呈現,即透過禮儀,使過去歷史的事跡重現於我人面前。這種作法首先在耶路撒冷教會中開始。一如四世紀的艾特利亞(Etheria)所記載的,當時的教友願意在耶穌受難與復活的不同時間與場所舉行禮儀,追念並重新體驗祂在世生命的最後幾天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因此聖枝主日舉行盛大的聖枝遊行進城,在耶穌用最後晚餐的時間與地點舉行彌撒,在加爾瓦略山追念耶穌的死:信友親吻耶穌用以被釘的十字架……。這些禮儀性的聚會包括讀經祈禱、唱聖詠、聖詩等。如此,信友團體以「戲劇化」的方式追隨耶穌,經歷祂救贖工程的每個歷史階段。
三日慶典的彌撒中不搖鈴,是一相當古老的習慣,大約第七、八世紀時就已存在。第九世紀的一位禮儀學家視鈴聲的停止為謙遜的記號,使人想到、也效法耶穌的自謙自卑,受辱受苦,不發一言。但也有學者以為,此時期不用鈴,而改用木製拍板,原是古代禮儀中尚未採用鈴時所用的器具。打鐘、搖鈴也是一種喜慶的表示,因此三日慶典中停止鐘聲、鈴聲,可說是教會哀慟的表現。這同一時期,通常在禮儀中也不用風琴,其理由大約也與不打鐘、搖鈴相同。
三日慶典是從主最後晚餐彌撒開始(聖週星期四),而以復活主日晚禱結束。這三天的禮儀是以復活前夕(聖週六晚間)的守夜禮為高峰。它是四旬期與復活期的分界點,也可以說是銜接點。
聖週四--主的晚餐紀念日
聖週四的起源與意義
聖週星期四這一天銜接兩個禮儀時期:直到這一天的晚禱時刻,它是四旬期的最後一日;本日晚間舉行的主的晚餐彌撒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開始。
第四世紀以前,未曾發現慶祝聖週四的記載。但從第四世紀始,在耶路撒冷已舉行豐富的禮儀,在這一天舉行兩台彌撒,第一台彌撒在下午兩點於「殉道」(Martyrium)大教堂舉行,「殉道」堂禮儀完畢後,立刻到「十字架後」(即加爾瓦略山上)舉行第二台,「在此大家均領聖體」。第一台彌撒是四旬期的結束,第二台是為追念耶鯀建立感恩祭(聖體聖事)。
除舉行彌撒外,耶路撒冷的教友,本日從早到晚,到各聖地(耶穌受難、復活、升天等事跡的場所)朝聖,舉行禮儀:唱聖詩、聖詠,讀與本日有關的聖經章節,以及祈禱等。第四世紀末,不少西方教會已經在本日舉行兩台彌撒,但舉行的時間,依照各地的傳統,而有不同。
羅馬教會在第四世紀時,聖週四主要是罪人修好的日子(公開舉行赦罪禮—懺悔聖事禮),此時期仍無主晚餐彌撒的舉行。
到笫七世紀時,已確知羅馬於此日舉行兩台彌撤;一台在早晨,結束四旬期:一台在晚上,追念最後晚餐。教宗則在中午舉行最後晚餐彌撒,在此彌撒中,祝聖堅振油,降福病人油、驅魔油。此追念主的晚餐彌撒均無聖道禮儀,直接從奉獻禮(Offertory)開始。當時的哲拉修聖事禮書(Sacramentarlum Celasl anum)綜合當時堂區與教宗兩種禮儀傳統而提供了三台彌撤:第一台為便罪人修和,第二台為聖油彌撒,第三台為晚間彌撒,紀念主的晚餐。
此時期已甪姶有濯足禮(洗腳禮),此禮歷經中世紀、直到今天仍存在聖週四的禮儀中。
第八世紀末期,教宗阿德力安整頓禮儀,以羅馬禮取代各地方性的習慣,只許舉行一台彌撒,本日在主教座堂亦舉行祝聖聖油儀式。
舉行這聖週四唯一彌撒的時間,在歷史過程中,是在第三及第九時辰之間變動,一九五五年將此日的禮儀恢復到原始的位置,主的晚餐彌撒又改在晚間舉行。在主教座堂,主教與教區司鐸舉行共祭,祝聖聖油。為了強調聖體聖事之建立與對人服務之命令之間的連繫,此新禮將濯足儀式置於晚間彌撒中聖道禮儀之後。此外晚間彌撒後供奉聖體的祭台不應過分的裝飾,以強調彌撒為中心,朝拜聖體只是彌撤的延伸。本晚朝拜聖體可到半夜。
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
聖週四彌撤是在晚間舉行,主要是為紀念主的最後晚餐,祂建立感恩祭,以及祂出自愛心的服務榜樣—為門徒洗腳。整個教友團體應該參加這台彌撒。除了早晨在主教座堂舉行的聖油彌撤外,通常這一天不可再舉行其他彌撤。但「為了牧靈方面的需要,本地主教可准許,在聖堂、公開小堂,舉行另一台彌撒;假如真正需要,也可以為晚間無法參與彌撒的教友,在午前舉行一台彌撒。」教會這種規定主要在強調感恩祭的唯一性和加強教友的團體意識,聖體聖事原為合一的聖事。這規定也表現出教會牧靈性的關懷,儘可能使所有教友參與這台紀念彌撒之源始的彌撒。
聖週四彌撒第一篇讀經取自舊約出谷紀(十二,1—14),敘述猶太人在逾越節晚餐中吃羔羊的史實。猶太人是藉羔羊的血,擺脫了埃及人的奴役,獲得解救與自由。這史實是我們藉新羔羊耶穌的血得到救贖的預像。這篇讀經可以說是三日慶典中所有讀經的序言;便我們透過舊約的逾越節而去了解並體驗新約的逾越節—耶穌為我們所創始和完成的逾越節。
讀經二(格前;十一,23—26)敘述耶穌建立感恩祭、聖體聖事。這是耶穌所舉行的彌撤,彌撒的原始。此後所舉行的彌撒,都是遵照耶穌當時所視的「你們耍這樣做,來紀念我」的這道遺命。
福音所強調的是耶穌要我人相親相愛的命令,彼此洗腳,亦即彼此服務足彼此相愛的具體表現。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貫顯示祂對人的無限愛心:祂雖身為主人、為老師,卻為弟子洗腳,是要我們師法祂的榜樣去做。這是耶穌紿門徒們,也足給我們的新命令。
為實踐耶穌的命令,講道後,通常有洗腳禮。此禮在以前是在彌撒外(午後行之,現在成為神聖禮儀的一部分。只是此禮的實施與否,要看是否為教友有益。因此每個團體可按牧靈需要而決定是否實施。洗腳禮很簡單,被洗腳人的傳統數目為十二位,現在新禮規只說「特選的幾位男教友」,末指定一定的數目。
遷供聖體
由於聖週五不舉行彌撒只有聖道禮與領聖體禮,因此聖週四彌撒中也準備為聖週五所用的聖體。在唸完「領聖體後經」以後,主禮及輔祭等隆重地將聖體恭迎到一特設的祭台或聖堂內的一小聖堂中,在此供奉,讓信友來朝拜。但到半夜後,不可舉行隆重的朝拜禮。此外,本日彌撒後,要撤去祭台上的一切裝飾和用具。
遷供聖體的儀式在最初非常簡單,因為只是為供聖週五領聖體而保存。約十一世紀時,才開始有隆重的遷供儀式。此供奉聖體的地方在中世紀時又稱為「聖墓」,在聖週四彌撤後就開始特別追念耶穌的苦難。但新禮所強調的是讓信友特別追念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因此敦勸信友要以相當的時間來朝拜聖體,至少要到半夜。
撤去祭台上的裝飾用具等,原來亦沒有任何儀式,因為聖週四彌撒後三日慶典中,直到復活前夕彌撒,不舉行彌撒,內此(依古代習慣)祭台上不用台布等裝飾。只簡單撤去所有祭台上的一切,亦無任何應唸的經文。
聖油彌撒
古代的習慣似乎是在付洗前直接祝聖「堅振油」(Chrisma)及「聖洗油」(望教者聖油Oil of Catechumens)。自從第四世紀始,祝聖「堅振油」之權力為主教所保留,可在任何時間祝聖,但習慣上是在聖週六以前,自從第六、第七世紀時普遍的習慣是在聖週四。因為通常在聖週六守夜禮中舉行洗禮與堅振禮。當時羅馬教宗於聖週四只舉行一台彌撒,紀念主的晚餐,在此彌撒中亦祝聖聖油。聖週四早晨,在堂區服務的司鐸則舉行一特別彌撒祝福聖洗油和病人油。第八世紀時,有人把祝聖堅振油的儀式編入司鐸祝福聖洗油及病人油的彌撒中,因而編成了「聖油彌撒」。當時,聖油禮是在共祭彌撒中舉行;司鐸與主教共祭而祝聖聖油。中世紀末期,共祭習慣消失時,梵二又恢復了傳統的聖油彌撤:主教通常於主教座堂、在聖週四午前與教區神父共祭,在彌撒中舉行祝聖聖油禮。但為了牧靈理由,此彌撒可提前在另一日舉行。
祝聖聖油
與祭司職密切相關的另一主題是傅油。祭司職的授予需要傅油,一些聖事及聖儀的舉行也需要傅油。在聖經中傅油的主要意義是祝聖,意思是傅過油者被奉以於上主,是屬於上主的人,簡言之是聖者,神聖不可侵犯。耶穌為聖神所傅,因此稱為基督(希臘語,意即傅過油者)或稱默西亞(希伯來語)。傅油給予耶穌新的身分:祂是國王、祭司、先知。到了新約時代,教會對某些人與物行祝聖禮(或稱奉獻禮)時,仍有傅油儀式,所用的油稱「聖油」(希臘語為Chrisma 中文通常譯為堅振油),洗禮、堅振、聖秩等聖事均須用此種油。這三種傅油表示三種不同的奉獻,同時也獲取新的身分,不再是皆通的人。
此外,教會仍給病人傅油,這種傳油源自猶太人自古以來的習慣,依照雅格宗徒書信的敘述,教會聲明,給病人傅油為耶穌所建立聖事之一。為此聖事所用的油,稱病人油。傅病人油表示聖事的治療效能。此油須經主教(有時可由司鐸)祝福過。
還有一種油,稱為「聖洗油」,拉丁原文稱「望教者用油」,是在望教者在準備領洗的時期所用。此種傅油把聖神的力量賦予即將領洗的人,便他們在基督身旁成為天主的戰士,抵抗邪惡的勢力,因此,古代時這油又稱為「驅魔油」。
新禮祝聖或祝福聖油的經文也指出這些聖油不同的意義,以及對我們整個教友生活的重要性。內此,教會一向以隆重的祝聖儀式來祝聖這些油。
重發司鐸誓願
聖油彌撒既然以祭司職為主題,強調司鐸的職務與使命。在此彌撒中,所有共祭司鐸可重申對自己祭司職的承諾。主教在講道中應敦促司鐸們忠於聖職,並請他公開地再度誓許謹守以前所做的承諾。主教也勸告教友為所有聖職人員祈禱,使他們一生忠於自已的誓言。
聖週五--主受難日
聖週五的起源與意義
有關聖週五之禮儀最早的記載是在第四世紀末葉:耶路撤冷教會聖週五整天是一個遊行祈禱日。聖週四晚上,信友從橄欖山到革責瑪尼:然後聖週五從睌餐臨(在此敬禮耶穌被綁受鞭打的柱子)到哥爾哥達,在此主教把十字架聖木供出讓人敬拜。在遊行中的每一站,誦讀有關耶穌苦難的先知書、福音、唱聖詠和祈禱。
羅馬教會有關聖週五禮儀之最早記載是七世紀中的額我略聖事禮書以及福音選讀。此選讀指示本日應誦讀聖若望福音所記耶穌受難史。
同一時代,由司鐸主持的堂區用禮書所提供的禮儀則比較大眾化。開始時,先把十字架供於祭台上,然後進行聖道禮(與教宗舉行的禮節相同)。結束後,執事到保存聖體聖血的更衣室(自從聖週四晚上在此保存聖體),恭請聖體聖血到祭台。於是司鐸來到祭台前朝拜並親吻十字架。然後,唸天主經,大家朝拜十字架並領聖體。
第八世紀時,對十字架的敬禮也納入教宗舉行的禮儀中。教宗與聖職人員、教友等,從拉特郎大殿遊行到聖十字架堂。執事持十字架聖觸,教宗持香爐前行。到達聖堂後,先行朝拜十字聖木,然後舉行聖道禮。沒有領聖體禮。
此時代,中歐一帶所實行的是羅馬堂區由司鐸舉行的禮儀:先有聖道禮儀,包括耶穌苦難的誦讀,繼有信友禱詞、朝拜十字架,全體恭領聖體聖血。
十三世紀時有一極重要的改變:在朝拜十字架後,只有主禮的司鐸領聖體。整個中世紀時,舉行禮儀的時間也逐漸提前,到十六世紀時,則固定於聖週五的早晨。下午則舉行其他敬禮、苦路經,有關耶穌苦難的講道。
一九五五年將追念「主受難」的禮儀定於下午或晚上舉行,也容許參與禮儀的信友領聖體。
聖週五主受難日彌撒
關於舉行本日禮儀的時間,可能的話,應在午後三時左右,但為了牧靈的理由,可選擇一較睌的時刻。這是由於在很多地區,這一天並非公共假日,為了便上班的人易於參與今天的禮儀,最好訂在睌間。
本日主禮司鐸等所用的禮服是紅色,不再是黑色。紅色為殉道者的顏色。受苦受難的基督被視為殉道者的原型與模範;殉道者把耶穌的服從至死視為他們目我犧牲與勝利的泉源。
聖道禮儀
主禮及聖職輔禮人員到祭台前,致敬後,伏於地上,或雙膝跪下,全體默禱片刻。這是本日禮儀的開始,全身伏於地上這個動作取自君士坦丁堡皇宮中的禮儀,在舊約中也可找到相似的動作(如達:三,15;:友:四,9),表示朝拜與懇切的祈禱。本日禮儀開始,這個動作表示,我們面對此偉大的十字架救贖人類的奧跡,應該謙卑地伏地朝拜。新禮指出,此禮也可用雙膝下跪取代。此雙膝下跪,能是挺身直跪,也能是屈身叩頭的方式。後者或許更適於我國的表達方式。
伏地或下跪片刻之後,主禮到坐位前,唸一端禱詞指出本日禮儀慶祝的主題:耶穌藉祂的死亡,拯救了人類:我們要追隨祂,經過苦難進入光榮。
聖週五彌撒的福音(若:十八,1—十九,42)是耶穌的受難史,以極簡單的方式開始誦讀:沒有蠟燭、或上香,亦沒有向民眾的致候(願主與你們同在…)。 如有執事,由執事誦讀此福音,或由司鐸自己誦讀。新禮也容許教友依不同的角色分讀指定的部分,如果可能,給司鐸保留誦讀耶穌講話的部分,因為在禮儀中司鐸代表基督。福音讀完後,不說:「以上是天主的聖訓。」司鐸可立即作簡短的講道。
朝拜十字聖架
隆重祈禱文結束後,首先有顯示十字架禮,此禮分兩式,可依照牧靈需要選用合適的一式。第一式是傳統的方式、一位主禮者由兩位手持蠟燭的輔禮者陪同,把遮蓋著的十字架帶到祭台前。在祭台前,主禮司鐸分三次揭開十字架(第一次揭開上端,第二次揭露右臂,第三次全部),每次揭示時,將十字架舉起,同時唱「請看十字聖架」,全體答「請大家前來朝拜」,唱畢,大家下跪,默禱片刻。然後,將十字架供於聖所入囗處或其他合適地方,或由兩位輔禮者扶持,隨後開始朝拜十字架禮。
第二式顯示禮、司鐸及輔禮者到聖堂門口,取一未被遮蓋的十字架,由兩位持蠟燭者陪同,列隊進堂走向祭台,途中三次稍停:停步時,高舉十字架,同時唱「請看十字聖架」,大家答「請大家前來朝拜」,然後下跪,默禱片刻。此式與聖週六睌間守夜時之蠟燭遊行式相同。為某些人,此式或許更具象徵意義:遊行禮象徵人在世的生活,在苦難中走向死亡,背負十字架走向天鄉。耶穌給我們立了榜樣,祂要我們效法祂。
朝拜十字架的方式,新禮予以簡化,並容許按地方習慣予以適應。新禮規指出可用單膝下跪禮,或以其他合適的方式(如親吻十字架等),向十字架致敬。
聖週星期六
聖週六紀念耶穌安息於墳墓之中,也紀念祂下降陰府,與那些期待天門開啟的古聖相會,一如聖伯多祿在其書信中(伯前:三,19—20;四,6)所教導的,去傳報給他們得救的福音。這是安靜收心、期待著復活的一天。最初幾個世紀,這一天嚴格地守齋禁食,準備復活節的慶典。
除了每日應唸的日課外,教會一向不願意在今天舉行特別的禮儀。不幸,在歷史過程中,復活前夕守夜禮曾逐漸提前,一如上述,在十六世紀時甚至提前到早晨,而佔據了這極有意義的「空檔」,使其失去原來的深意。聖週禮儀的重整又恢復此日的原來地位。
梵二新禮彌撒經書中,為聖週星期六,只有幾行簡單的禮規說明:「聖週星期六,教會在基督的墓旁留守祈禱,默想祂的苦難和死亡,本日不舉行彌撒聖祭,直到復活前夕隆重典禮後,逾越節的喜樂才顯露出來,這喜樂將會持續五十天之久。」
如何善度這聖週六的「空檔」,除了做個人的祈禱與默想之外,教會也提供了時辰祈禱(每日禮讚、每日頌禱),本日的誦讀日課特別指出本日的意義,幫助我們進入逾越奧跡。